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高牆與卵:村上春樹耶路撒冷文學獎演說(3)-用語解說

這篇文章還算容易翻譯,原文本身就簡明好讀,大概是因為村上直接以英文撰稿吧。回想(沒多久之前)讀書時面對那些法文翻過來的英文,無止盡的子句修飾再修飾,讀起來簡直鬼打架!

文中最需要解釋的兩個關鍵字:「牆」與「卵」是我試圖解說的重點。從文本來看,村上將「牆」作為"system"比喻,而"system"該翻成「體制」好還是「系統」好呢?一開始我直覺地將它翻譯為「系統」,而後看到很多人翻譯成「體制」,於是我開始思考,在我們的語境中,到底那個適切?

「體制」是指明確的組織形式,如:政治體制(即「政體」)、公司體制。體制某種程度上和制度同義,它強調的是實質的架構。比方說政治體制包含了:民主、獨裁、聯邦等不同形式。體制是個人可以明確意識到的,也可以自由抉擇。

「系統」就比較複雜;它同時指向某個或某些法則及遵從之的團體。也就是說,系統與個人有關;系統以外在的姿態決定了個人的行為,但個人不見得會意識到系統的存在。以"Matrix"來說,它是一個系統,生活其中的人渾然不知,但它仍得以運行無礙。

從精神分析看,佛洛伊德所謂的超我、拉岡所謂的象徵秩序,其針對的都偏近「系統」。(但並不是完全相等!)

村上在這篇文章中也將「牆」作為坦克、彈殼的比喻,而這可能讓人誤以為「牆」所指的是「強勢」的一方,卵則是弱勢。這樣的理解並不完全錯,可是「系統」是無所不在的;系統就如同「意識型態」,它有其實際效果,它是虛假的,但它真實地影響著個人。

所以村上才斷言我們都是對抗高牆的卵;也許我們可以平平靜靜地過每一天,但只要有一瞬間超出「系統」的範圍,無論是思想、感覺還是行動,那一瞬間「個人」才誕生,高牆與卵差異立現。當我們自己或他人在這種情況中,是否能不畏牆的高大、堅固,投身於卵的這邊?或者又決定重新回到系統之中,甘心被系統化,「個人」在此又步入死亡。

「卵」相對於「牆」,指的就是「個人」。人的價值在於差異性,任何抹消差異、想將個體系統化行為都是在豎立囚困卵的高牆。而這場卵對牆發起的「戰爭」,就是要超越所有的牆,要在高牆聳立的現實中,爭取少數的、獨特的、他者的卵應有的生存空間。

這絕對不是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或任何單純反系統主義。卵所要的僅是「應有的權利」;拆除高牆並不是目的,目的應該是非封閉系統化、反排他的「卵式哲學」。在迦薩的戰火中,卵所對抗的是任何造成屠殺的原因,卵要求的僅僅只是最最基本的生存。

最後談點有趣的東西;村上說他沒把那句話釘在"牆"上,而是把它刻在心中的"牆"。這裡用的比喻很微妙,"牆"是否就是話中的牆?「不把它釘在牆上,把它刻在心中的牆」又是否在暗喻自己對抗牆的方式呢?無論它有沒有一語雙關,無論村上的讀者之前有沒有意識到他的作品中卵與牆的對抗,在這篇演講之後,村上大大方方地把紙條釘上牆了。


後記:
我的演講稿原文來自47NEWS,但後來我看到朱學恆的翻譯比我多了一段: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I am here to deliver a political message. To make judgments about right and wrong is one of the novelist's most important duties, of course.

It is left to each writer, however, to decide upon the form in which he or she will convey those judgments to others. I myself prefer to transform them into stories - stories that tend toward the surreal. Which is why I do not intend to stand before you today delivering a direct political message."

這一段就插在「心中的牆」之前。我不清楚為什麼47NEWS以及我找到的其他演講稿全都缺漏了這段,也不知道朱學恆的原文出自何處。所以這段我沒有納入翻譯,願請善心人士解惑,感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