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知識的塔

作為一個假的知識份子,或說論文難產的生產者,
最近不斷的思索一件事情,
文章,究竟是要以理折人,還是要以理嚇人?
到底在寫什麼?法律判決書還是要讓看的人能夠體會的文字?

說到底,在理性與感性的兩個介面上,文字這樣運作著,
書寫人的風格影響了一篇文章究竟是以理性的脈絡鋪陳抑或以感性的脈絡鋪陳。
長期以來一直關注一些議題,以及觀看關注那些議題人士的文章,
發現隨著知識的增長,那些文章益發難懂。
奇哉怪也!
論文難以理解也就罷了,怎麼連一般論述性的文章都變得如此詰屈聱牙,
不是說用字遣詞晦澀,
而是文章本身傳遞出一種知識的優越性,
不自覺得使用了過多的專有名詞,
(或許對於身處其中的人而言,這種術語的使用增加了他們文章的信度?)
一篇文章核心的要旨變得難以捉摸,
至於觀看的對象甚至不在他們的思維當中
「不懂不會自己查?」、「多看點書吧」、「連這都不會」
我每次看完他們的文章這三句話一直不斷的迴盪在我的腦海中,
如果連我這樣的人有時候都覺得吃緊,
那麼普羅大眾又要如何理解你的陳述?

莫怪阿道夫、陳水扁之流可以以跟知識無關的文字煽動,
也莫怪乎最近幽默風趣且能夠讓人輕易理解的演說越來越少,

知識並未隨著時代的推移而離開貴族,
始終行使知識的權利都掌握在貴族手上。
最終,只是繼續著傅科所揭示的權力結構,
且益發穩固。

沒有留言: